人们为何关注一家书店的回归
发布日期:2024-04-22 浏览次数:2019
“风,又入松。”停业13年的北京风入松书店近日重启。
199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王炜创办风入松书店。凭借高品位的选书标准和浓郁的学术氛围,风入松一度被誉为“京城文化坐标”之一。2011年,风入松在一片惋惜声中停业。
“相信很多当年的北大学生,都记得书店这个标语——‘人,诗意地栖居’。”在“风入松重逢日”活动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如是说。
在风入松主理人丁永勋看来,现在书店面临的环境和老风入松那时比,已是桑田沧海。那时的主要痛点是好书买不到,不知道去哪买,而现在,卖书已支撑不起书店的生存。
时光改变的是书店的生存环境,不变的是书店人的理想与情怀。面对当下的市场环境,丁永勋依然相信,好书店仍有存在的价值。
拼版照片,老风入松书店与近日回归的风入松。 图源: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
特殊KPI
站在中关村大街和海淀大街的交叉路口,抬头便能看见“风入松书店”的招牌。从街边小门脸沿着木楼梯走上二楼,眼前顿时开阔起来,仿佛一下子置身于书的海洋。暖黄色的灯光,沉绿色的书架,原木色调的展台,打造出舒适的阅读空间。加上三楼四楼,整个书店面积约1000平方米。
丁永勋介绍,风入松于中关村大街9号重启,是由一位1989级的北大校友发起并提供支持。对北大和风入松怀有深厚感情的他,十分喜欢阅读,也一直有开家书店的想法。通过创业获得一定资源后,他决定用重启风入松的方式,服务北大学子和所有读书人。
风入松主理人丁永勋。受访者供图
参与重启的还包括一群工作多年的爱书人,丁永勋便是其中之一。“大家亲身感受到人文经典阅读对个人成长、职业成长、心灵成长的巨大价值,想为更多人营造一个安静的读好书的空间。”
丁永勋告诉记者,重新开业的风入松“只是继承风入松的品牌和精神,商业上不再有关联”。2005年王炜去世,书店由一位企业家接手。后来停业,“风入松”商标因无人打理,被上海一家文化公司注册。决定重启风入松后,丁永勋辗转找到持有者,买下了商标。兜兜转转,“风入松”又回到了具有理想主义气质的北大人手中。
因为有发起人经济上的支持,风入松目前没有太大的经营压力。作为书店主理人,丁永勋的KPI(业绩指标)不是赚钱,而是有多少人进入这个店里,翻看了多少本书。“哪怕只是在避雨的时候,进来坐一会儿,翻翻书,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
读者在风入松挑选书籍。受访者供图
对丁永勋来说,读者进来看书,回头网购也没关系,“这是很正常的事”。当然,如果读者觉得看到的书特别好,特别需要,即便不打折也立马要买一本,“我们会很开心,因为这意味店里的书是他很需要的”。
书店的一大特色是二楼入口处的12个专题图书展陈,包括格物致知、知时阅世、何以中国、吾土吾民、人类群星闪耀时、经世济民、技术与商业、社会与自我、思维与逻辑、阅读与写作、人与美、人与工作。这些专题及图书都是丁永勋精心策划与挑选的,是“经典的、经过时间和大范围人群检验的书籍”,会定期大更新,不定期小更新。另外,在书店收银台对面,还有“探风·新书榜”“捕风·推荐榜”“听风·畅销榜”三个带有风入松特色的图书榜单。
具有风入松特色的三个图书排行榜。受访者供图
开业第二天,风入松迎来第一笔大额订单。一位读者选了11本书,共计800多元。这给了丁永勋信心,“我一开始心里没底,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来买原价的书”。更让丁永勋开心的是,这位读者挑选的都是那12个专题里的书,“说明我们的推荐对他来说是有价值的”。
丁永勋介绍,这12个专题图书展陈,特色是人文通识教育。“每个人,尤其是职场人,不管学文科理科,不管干啥岗位,只要出来工作,你就得具备这些基本素养,包括常识、历史、逻辑、写作等。想具备这些素养,只靠学校里的学习根本不够,除了在职场里面修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事实上,阅读是最方便地获得这些能力的途径,尤其是高质量的人文学术阅读。”
还有一位读者买了“捕风·推荐榜”上的《孤星之旅——苏东坡传》,次日又回到书店,将店里剩下的5本全部买走。原来,他买书后发了朋友圈,不少朋友看到后都想要这本书。
《孤星之旅——苏东坡传》是丁永勋细读过的书。“现在出版的苏东坡传很多,但我读了这本书之后,觉得仍然有新意,因此把它推荐上榜。我们正好跟作者认识,还请他为这些书签了名。”
参加开业活动后,书评人绿茶在书店逛了一圈。绿茶大学期间曾兼职做过两年风入松店员。他坦言:“老风入松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物,现在是21世纪20年代了,对书店来讲,最重要的还是要吸引新的、年轻一代的读者。”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22级本科生田昊鑫,开业当天在书店里挑了4本书,他觉得书店的品位,符合自己对一家学术书店的想象。“对于绝大多数北大同学来说,应该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想读的书。”
读者在风入松挑选书籍。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梦妮 摄
“人,诗意地栖居”
去年12月,得知风入松书店将在中关村大街重新开业,田昊鑫特意约上同学来这一带转了一圈。
田昊鑫今年20岁,比1995年诞生的风入松还小9岁。但听到风入松重新开业的消息,他的第一反应不是陌生,而是惊讶与激动。大一开学时,田昊鑫来到北大逛的第一个地方是图书馆,第二个是校园里的博雅堂书店,之后又去逛了附近的万圣书园、豆瓣书店。“它们都是非常有人文学术气质的场所,和我之前逛过的书店完全不一样。”
田昊鑫逐渐从师长们的文章与口口相传中,知道了北大南门外曾有过一家人文学术书店——风入松,已停止营业十来年。在他心目中,那是一家基于学术理想和人文情怀的书店。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有一天能见证风入松的重启。“我觉得书店重新开业,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
“风入松在当年可以说是规模最大的学术书店,影响了几代人,我觉得这是大家对它念念不忘的重要原因。”绿茶告诉记者。
绿茶手绘的老风入松书店。受访者供图
风入松及其所象征的理想情怀,一直留存在一代代学人的记忆中。“风入松重逢日”活动第二天,陈平原发了一条朋友圈:“昨天出席风入松活动,明知早就物是人非,还是怀念曾经有过的理想情怀。”
活动现场,陈平原忆起风入松创立前后的情景,上世纪90年代初,许多人想办书店,包括陈平原自己。“办书店是很多读书人的梦,不是为了挣钱,是希望能够坚守一个文化阵地。”
1995年,王炜创办风入松。他生前曾谈及创办初衷是为了让广大学人能够买到需要的书:“我在外哲所开课的时候,我的学生需要用我和一些同仁翻译的书,竟然买不到。有时候,我自己也买不到我自己翻译和编写的书。”
“一看王炜做起来,我们都退了。”陈平原说,“这不是一个只靠理想就能够支撑的事业,有很多现实的盘算,还有辛苦和劳作。”
陈平原并未真正“退出”。他也提到,支撑风入松的不只王炜一个人,后面还有一大批同时代的文人学者。
关于书店标语“人,诗意地栖居”,陈平原认为这正是风入松书店存在的意义。“这个标语最早是从荷尔德林、海德格尔那里来的,是从学问里面推导出来的,希望在一个灵魂漂泊的时代,找到一个归依之处,安顿自己的心灵。从哲学走向书籍、走向文化传播,这个过程在风入松书店里面得到很好的体现。”
绿茶介绍,在那个没有互联网、资讯不发达的时代,很多学术书只是被图书馆及研究机构采购,难以走入大众视野。风入松突破了这些屏障,让更多人有机会看到这些书。“对于很多人来说,那是一个让人大开眼界的地方。”
风入松重新开业后,绿茶在自己的视频号上发布了“书店重生”视频,勾起了许多风入松老读者的共同回忆。“很多人都有关于风入松的阅读记忆或买书记忆,这足以说明这家书店对于当时的学子和爱书人,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绿茶说。
在风入松做店员的两年时间,深刻影响了绿茶,让他跟书结下不解之缘。风入松停业后,他偶尔来北大,还会拐到南门那条路上,只为看看风入松当年所在的资源西楼,看看那个与他有着深深羁绊的书店,如今成了什么模样。
如今,风入松归来,当年青春年少的小店员,已是两鬓斑白。回顾半生,绿茶觉得自此的每一次选择,都有风入松的影响。“风入松把我引入了书的世界,让我整个人生充满了意义和感动,以及对于未来的笃定,它的重新开张,对我来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今,他写的书也摆上风入松的书架,延续着这奇妙的缘分。
老风入松书店。受访者供图
丁永勋是北大1999级学生,他的四年大学生活,都有风入松的陪伴,他将风入松称作自己的“第二图书馆”。虽然北大图书馆藏书很多,但是很难占到座,因此他和同学有空就去风入松看书,“蹲在角落或者坐在地上,可以一看一天,不买也行”。
那些年,风入松还以书店为依托,开展活动、举办展览,许多文化名家都曾光顾。在这里,丁永勋见到了那些只在书本上见到名字的人,包括季羡林、张岱年、侯仁之等。他已没机会在教室里聆听这些老先生讲课,没想到能在风入松一睹大家们的风采。
2011年风入松停业,巧合的是,丁永勋成为这一新闻线索的发现者和首位传播者。当时他已工作7年,平时仍常去逛这家书店。那天,他看到书店贴出的临时停业通知,怅然若失,便拍了照片发在微博上。消息传开后,《新京报》《中国青年报》都做了专题报道。书店当时的运营方说,风入松不会一直关闭,还会择机重启。
这一择机就是13年,最终,丁永勋自己参与了风入松的重生。
夜晚的风入松书店。受访者供图
人和好书相遇的美好空间
当年获知风入松停业消息时,绿茶正在荷兰参加一个文化交流活动。逛着街头星罗棋布的书店,想到风入松的消失,他满心惋惜与感伤。“在荷兰,书店在城市里的存在,就像满大街的咖啡馆一样。”
风入松的停业,其实是当时中国实体书店处境艰难的折射。几大电商开始将书作为引流手段,并开展价格战,人们能够以低于五折的价格从网上买书,实体书店自然受到极大冲击。风入松停业前后,第三极、光合作用等书店也接连倒闭。
之后,实体书店的境况一直没有好转。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许多人的阅读时光不知不觉被手机蚕食,再加上电子书的普及,最近十来年,实体书店一直身处寒流之中。2019年,绿茶去德国参加书展,再次感受到这种反差。“我坐交通工具,大家还是跟以前一样,都在读报看书,不像我们所有人都在看手机。”
因而,得知风入松重启,大家在欣喜的同时,也或多或少有些担忧。
绿茶告诉记者,如今风入松面临的大环境,比王炜教授创办时要“难多了”。在他看来,上世纪90年代,“读书是很多人最重要的事情。那时候没有别的娱乐,大家都喜欢读书,而且都是到书店买书”。而现在,“人们的选择变得越来越多,大家都在网上买书,看手机也更多了。”
陈平原在活动现场直言,现在不是开实体书店的好时候,光有情怀是不够的。“我不希望风入松只有开始的风光,我希望它能够长期延续下去,所以要思考可行性、可操作性方面的问题。”
风入松书店一角。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梦妮 摄
“现在北京的房租、人力成本这么高,我们也知道靠开书店肯定是赔钱的,但是以公益的心态来做这个事情,就没那么大的经营压力。”丁永勋解释。
“书店已不是一个好生意。”对于书店行业的现状,丁永勋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但他相信,实体书店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包括它的选书功能,它的体系化推荐服务,它所打造的人和好书相遇的美好空间。
目前,风入松书店的1万多种书,都是丁永勋一本本挑选出来的。他说:“我觉得书店的重要价值就是,从每年出版的几十万种新书里挑出几千种来,推荐给大家,让大家看到最好的、值得读的书。”
丁永勋曾和万圣书园店主刘苏里有过一次聊天,他对刘苏里提到的书店的核心价值印象深刻。“网上的书是一本一本的,书店里的书是一簇一簇的,是成体系的。你对一个问题感兴趣,知道有一本相关的书,但是去了书店之后,你也许会发现,这本书的旁边还有一本之前不知道的、讲同样问题的书。好的选书人会把有关联的书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丁永勋说,书店有没有品位,选书有没有水平,不是看你有什么书,而是你拒绝了哪些书,也就是哪些书你不卖。“风入松不是‘什么畅销,我卖什么’,那种鸡汤的、成功学的书,我们都没有,教材教辅也没有,实用性的,比如说怎么编程、怎么做菜、怎么炒股,我们也都没有。”
一些老读者对风入松最深的印象,也是选书有特色,以及与书相遇的美好环境。风入松刚重新开业,老读者杨志宏便赶来“打卡”,他挑了一本刘勃的《世说俗谈》,成为前五位购书者之一。
2000年至2003年,杨志宏在中关村附近工作,下班后经常骑着自行车去逛风入松。在他的记忆中,老风入松“除了书还是书”,逛书店如同“在拥挤的书海里游荡”。那是他关于青春的美好回忆。
风入松书店一角。受访者供图
听说风入松重新开业,栗征翻箱倒柜找出了自己一直没舍得扔掉的老风入松会员卡。大学期间,风入松对他来说是一个“可以让我回血的地方”。他常常一待就是一下午,“不消费也没什么”。
“我们会延续老风入松人文学术书店的定位,把书选好,把环境做好,把服务做好。”丁永勋说,希望能有更多人走进来,与好书相遇。同时,他们还会采用现在读者和年轻人喜欢的形式,推荐书、分享书、传播书,并联合优秀作者,推出有风入松特色的好书。
不朽之松
“我目前在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把书店做得更好,坚持得更久。”开业仪式后的一个小游戏,需要参与者说出自己目前最大的困惑,并在书中寻找答案,轮到丁永勋时,他这样说。
他担心的并不是经济压力,而是“书没选好,没几个人来,那坚持的意义就没有了”。他清醒地意识到,目前很多人可能都是奔着风入松这个名字而来,有的来怀旧,有的来打卡,能不能长期保持一定的频率来逛书店确实不好说。
读者在风入松挑选书籍。受访者供图
对于这个问题,绿茶说,希望新的风入松能够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在他看来,现在的书店长得越来越像,有前台,有展示区,有咖啡,有文创,很难看出独特性,而且书也差不多,有时甚至很难用书去区别它们。
他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场域、一个空间,书店要想更生动、更活化,需要有大量的文化活动落地。人们来书店可能更多是为了看一个大咖,或者听一场讲座,如果只是不变的书摆在那里,现在的人哪怕再喜欢一家书店,都很难做到常来。
田昊鑫一直喜欢逛书店。对他来说,跟同学一起逛书店,和一个人在网上买书相比,体验与收获是不一样的。他希望风入松能多开展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讲座,邀请教授、学者和大家一起讨论,营造更好的文化氛围。“大家能不能在逛实体书店的过程中,在实体书店里进行的交流中,获得比在网上买书、看电子书更多的东西,我觉得是能否吸引同学们来书店的重要因素。”
尽管知晓风入松目前没有太大经营压力,绿茶仍然认为,书店还是要有自己的生存能力,这才是能够活得久的核心竞争力。他一直相信书店和阅读的价值。“人文阅读是一个人的心灵修养,是任何别的信息获取渠道所不能给予的,哪怕你一年刷了上万个视频,对于你的成长或者知识沉淀,也没有任何价值。一个人如何让自己变得稳定,不受外界的干扰,一方面是由你的阅历决定,但更多的其实来自于你的阅读。”
不少行业前辈都告诉丁永勋,做好书店除了选好书、做好服务、营造好环境,还需要时间。“所有的文化坐标都是坚持过来的,坚持的时间足够长,就成了一个坐标。好在我们这群人,包括主要发起人和在前台做事的人,都愿意坚持,也喜欢做一些需要耐心的事情,我们有信心把书店做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丁永勋说。
风入松重启的前一天,一株松树被移植到店里。松树自古以来是坚挺与长寿的象征,这株小小的松树,会在书的包围中扎下根来,与书店一起成长。人们为什么需要人文阅读,为什么需要好的书店,因为那一本本好书,如同时间长河里的松树,坚韧而不朽。(信息来源:和县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