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明太祖赐姓 奏响肥东最强“音”

发布日期:2020-06-05 浏览次数:1451

想知道肥东最强“音”在哪里吗?可以来肥东县白龙镇逛一逛。在该镇洪桥村(原音湾村)一带,聚集着几千位“音”姓村民。

“音”姓属于现行较罕见姓氏,在中国姓氏中排名1150位。别看人数不多,可这个姓氏却很了不起,它居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御赐之姓。



明太祖赐姓变“章”为“音”

说起“音”姓的来历,其实与明太祖朱元璋不无关系。据历史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自1352年在濠州参加农民起义军,经过16年的南征北战,终于在1368年正月于南京登基。之后,朱元璋鼓励发展商业、农业,改革税制,降低人民负担,制大明律令,加强社会治安,加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举国欢腾。

一日朝中无事,朱元璋卷帘退朝,刚回到后宫,忽闻宫外人声鼎沸,闻报是皇家后花园中御书房及聚宝楼不慎起火,火光冲天,烟雾使人透不过气,睁不开眼,千百名太监,宫女及御林军扑打浇水,也无济于事。眼看着价值连城的珠宝将要付之一炬。这时忽然从远方奔来一匹枣红战马,马上端坐一人,手捧大刀,马到聚宝楼前,只见他提刀翻身下马,跳入火海,跃上御书房顶,挥刀将书房与聚宝楼之间的大梁砍断,斩断了火源,保住了聚宝楼。后宫总管报于皇上知晓,朱元璋龙颜大悦,次日早晨上朝,一面令三法司严查失火原因,一面宣诏救火功臣上殿受封。救火英雄乃是御林教头章洪,元璋皇帝见其威武不凡,有胆有识,御笔亲点章洪为“四品带刀护卫”,加授广威将军。可能是皇帝高兴过度或一时疏忽,将“章洪”的“章”字少写了下边的“十”字,变为“音洪”。当章洪接旨发觉皇上写错时,不但未讲错,反而跪倒叩头谢皇恩:“陛下皇恩浩荡,封赐为臣‘音’姓,臣就叫‘音洪’罢了。”朱元璋大喜道:“爱卿有此衷心,寡人再加封你为‘金斗郡王’。”从此,中国姓氏中,就多了一个音姓。




两个华表彰显家族荣耀

日前一天,记者一行从肥东县城店埠镇出发,大约驱车50分钟到达白龙镇洪桥村。在得知我们的来意后,53岁的村主任音良叶领着我们来到了先祖音洪的墓地。远远望去,只见一个白底红瓦的院墙立于一片绿色之中,院墙外白色的茅草花在夏日的微风中摇曳,守护着长眠的昔日英雄。院门口,两条栩栩如生的龙雕卧于黑色的大理石上,相互对视,左边大理石上写着“恩赠堂”,右边记录着一些音氏族人名单。穿过茅草花海,记者来到墓园,只见园内正面立着三座墓碑,从中间墓碑的碑文“一世祖之墓”看来,这个墓主人便是音洪夫妇,左右两边分别是二世祖音清之墓及音氏家族历代先祖之墓。从音洪夫妇墓的碑文看来,音洪生于1333年,死于1379年,享年46岁,一生追随朱元璋为建立大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被朱元璋封为“金斗郡王、四品带刀护卫、广廉将军、荆州卫指挥使司事。”洪武十一年死于长江水灾抗洪抢险救灾中,按现在的说法应该是抗洪抢险英雄,或者是抗洪抢险先进个人。



在墓的背面,有两个石碑,距今约有六百多年历史,一块高大,被风雨剥蚀成浅灰色,“这块碑是最早的,是我们先祖音洪的墓碑,扫四旧时把上面的文字图案都毁了”,音良叶告诉记者。另一块墓碑矮一点,为青石材质,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光滑,碑身的花纹字迹清晰可辨,通过阅读碑文可知是二世祖音清之墓。再往前是两个近两米高的华表,从这里不难看出墓主人身份的尊贵。华表前面还有两头威武的石狮子,让整个墓园英武肃穆。



据谱书记载,音洪是四川重庆人。关于音姓落户肥东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代的久远,现已无从考证。不过,民间尚有几种说法,最科学的说法是:音洪在洪武十一年四川抗洪牺牲后,其家人迁入肥东建祖祠祖庙开枝散叶。



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在村里,随处可见老年人围坐在一起聊家常,城市的热闹喧嚣在这里顷刻化为乡村的宁静闲适。“我们这个村,人普遍高寿,有一个百岁老人,九十多岁的老人有好几十个。”从老人们淳朴的笑容里,我们不难发现这里乡风文明,邻里和善。“村民们之间从来没红过脸,都抱着吃亏是福的态度,想吵都吵不起来。”音良叶笑着跟记者介绍到,“党的政策好,现在农村老百姓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我们村今年还申报了美丽乡村呢。”    “我们这里有1600亩的桃园、近3000亩的高粱种植基地、近千亩的稻虾养殖基地、五六十亩的苗木花卉种植基地,还有这些蔬菜大棚……”,音良叶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老百姓拿着租金和工资,生活怎么能不幸福,这么多的绿色种植生态和谐,环境好,空气好,想不长寿都难呢。”一幅天蓝地绿、产兴民富、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蓝图在这里徐徐展开,而音氏族人敢于拼搏奉献的精神也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