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老照片记录那个年代的农忙场景

发布日期:2019-09-19 浏览次数:1297


上世纪70年代初,肥东农民农忙场景。 

   晨报讯 如今还有多少人知道“双抢”?还有多少孩子拿过锄头耕地?在“光影70年 魅力肥东”老照片征集活动中,众多摄影爱好者提供了一张张老照片,再现了如今很难见到的农忙场景。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肥东农业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照片背后的“双抢”年代

  这一张照片,是肥东摄影爱好者贺克政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拍摄的。当时在县文化馆工作的他,拍摄了许多肥东县农业生产的场景。

  如今再看这每一张老照片都有极其浓郁的年代感,却也迸发着无尽的向上力与创新力。每一张黑白照片都展示了在上个世纪中后期,肥东县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技术、推陈出新、获得喜人成效的画面。照片中的人物或是辛勤劳动,或是刻苦钻研,或是因为收获丰硕果实而喜上眉梢。

  贺克政告诉记者,现在农村里的孩子基本不用干农活了,放假在家要么是玩手机,要么就是看电视、玩电脑。但是在20年前的农村,每年到了暑假是最忙碌的。因为有一种农忙叫“双抢”。

  所谓“双抢”就是要抢收和抢种,贺克政称,因为以前在肥东种植水稻都是两季的,早稻和晚稻,而到了七月份的时候,也就是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期间,早稻就已经熟了,必须要马上收割,然后再把早稻田翻耕、耙匀、平整,在最快的时间把晚稻秧苗种入田里。

  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抢时间,争速度。贺克政告诉记者,双抢期间,全家要总动员,不仅老人要来帮忙做饭、送饭,就连小孩也要加入其中。如今机械化普及了,而且杂交水稻技术也更加先进了,因此“双抢”也就成为了历史。

  从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

  轻点鼠标就能实时掌握大棚里的蔬菜长势;拿起手机就可以远程控制温度、光照度、滴灌等设备,实现精细化种植……如今在肥东县牌坊乡,物联网的应用,促使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跨越转型。

  当地越来越多的菜农放弃传统耕作方式,投身到农业物联网的科技浪潮中。如今,牌坊乡涌现出“智慧型”蔬菜基地数十家,大棚种植面积超过8000亩,实现了科学种植。类似牌坊乡的智慧农业,在肥东县还有很多,通过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肥东县农业产业融合不断聚集,农民收入高位增长,农业农村发展展现新面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肥东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速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挖掘提升优质农业资源,积极发展民宿旅游、休闲农庄、乡村体验等新业态。重点建成一批田园综合体、民居民宿示范试点,实现政府搭台、市场主体唱戏、农民群众受益。

来源:江淮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