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蔬菜如何走出“一片天”
发布日期:2019-09-03 浏览次数:1114
全国水生蔬菜专家齐聚合肥观摩肥东撮镇莲藕基地。
初秋时节,步入安徽省肥东县撮镇的龙栖地生态湿地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碧绿接天的荷花塘,村民们泛着小舟,在荷叶间穿梭,采摘莲藕,脸上挂着丰收的喜悦。
很难想象,这个当地人眼中的“聚宝盆”,十年前竟然是“低产田”,因为低洼易涝被抛荒闲置。当地政府利用天然的地势条件,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将群众眼里粮食绝收的水涝地变为种植水生蔬菜的“聚宝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园内的水循环系统,在沟渠上建设人工栈桥和人工生态驳岸,大面积种植莲藕等水生植物……就这样,“万亩荷园”逐渐在荒芜的土地上跃然成型。
与水稻相比,莲藕种植经济效益更高,收入能增长40%,实现了农民增收;举办荷花节不仅能带动建华社区发展藕荷产业,还带动当地农家乐、农家客栈、农产品销售等,靠着水生蔬菜转型发展竟然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名镇。在安徽,像这样因种植水生蔬菜而发家致富的农村不在少数。
水生蔬菜栽培历史悠久
“安徽省水生蔬菜栽培历史悠久,唐代已有记载,迄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是我国水生蔬菜主产区之一。”安徽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其安介绍说,进入二十一世纪,水生蔬菜作为安徽省优势特色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加快发展阶段,由于消费需求旺、经济效益高,面积逐年扩大,从2006年的31.5万亩逐渐发展到目前的73.5万亩,产量从51.3万吨增加到115万吨,产值20亿元以上,面积增长较快的是莲(藕莲、子莲)、茭白和芡实。安徽省种植的水生蔬菜种类多,除传统种植的莲藕、茭白、芡实、荸荠、水芹、芋头、茨菰、菱角、蒲菜和水蕹菜外,莼菜和豆瓣菜目前也有少量栽培。
安徽水生蔬菜种植的品种有传统的名优品种,如花香藕、桐城水芹、杨柳荸荠、六安茭、无为荸荠等,也有引进的优良品种,如鄂莲系列、浙茭系列、太空莲系列等。江淮流域、皖南地区是安徽省传统的水生蔬菜种植区,随着煤矿塌陷地区的增加及淮河治理,淮河以北泄洪低洼区以及煤矿塌陷区开始发展莲藕、芡实等水生蔬菜,并形成规模。随着水生蔬菜种植技术和模式的改进,在安徽省阜阳、宿州等地,浅水莲藕的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增加。
近年来,安徽省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地和产品的申报、认定和品牌建设工作,建立了省、市、县3级蔬菜质量检验检测体系,认定了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著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等。“桐城水芹”“天长龙岗芡实”“雪湖贡藕”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岳西茭白”“杨柳荸荠”“庐江花香藕”“金坝芹芽”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郎溪县“湖珠”芡实、庐江“金坝”芹芽、“柳风”荸荠等获绿色食品认证;“包公无私藕”等商标被认定为安徽省著名商标;“金坝”芹芽获国际农博会名牌农产品称号。安徽省水生蔬菜主产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茁壮发展,带动效果十分明显。
安徽省科技厅、财政厅、农业农村厅等部门也加大对水生蔬菜产业的政策扶持和项目、资金的支持力度,批准成立了“安徽省水生蔬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水生蔬菜工程技术中心”“安徽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等研发平台,实施了一批重点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并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包括水生蔬菜在内的“特色产业+金融+科技”试点项目。经过科研人员多年努力,先后选育水生蔬菜新品种10多个,筛选引进优良品种20多个,鉴定省级成果4项、制定地方标准18项、授权专利15项、创新种植模式10多种,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产业发展瓶颈亟待破解
“水生蔬菜在发展中面临着很多问题。特别是资源保护力度不大令人头痛。”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站长俞飞飞介绍说,安徽省有着较丰富的水生蔬菜资源,其中不乏一些特色资源,如桐城水芹、潜山雪湖贡藕、无为荸荠、庐江花香藕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特色资源由于生境遭到严重破坏面临灭绝,如雪湖贡藕由于受到城市规划,以及外来品种的侵蚀,原味的雪湖贡藕由上万亩萎缩至仅百亩,桐城水芹原生境产区因城镇建设也萎缩至极限。
业界专家认为,生产技术不规范、质量难以保障,生产上不注重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统防统治不够普及,生产技术标准落实不到位,施肥、病虫草害防控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由于管理不当,每年死苗、病虫草害等都有较高频率的发生。生产上还存在有机肥施用不足、偏施化肥以及长期连作等现象,导致土壤理化性状改变、地力逐年下降,从而影响水生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据了解,目前全省大多水生蔬菜产品缺乏采后分级包装环节。贮藏保鲜条件较差,冷藏库和冷链运输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品品质、价格和货架期。除莲藕、芡实等有少量初级加工品外,多数产品仍以鲜销为主,精深加工产品较少,加工工艺与技术相对落后,功能性食品开发欠缺,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较低。栽培技术传统,省力化生产技术缺乏,大多数水生蔬菜栽培技术还比较传统,特别是采收费工费力,由于缺乏适合的采收机械,一些传统的名优农产品如菱角、荸荠等,由于采收劳动强度大、成本高,种植面积正逐渐减少。
知名品牌少,品牌效应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水生蔬菜品牌开发速度慢、宣传力度不大,新品牌、新产品对市场的开拓和占领势头不强,有影响、知名品牌较少。一些名优产品,由于宣传不到位或包装原因,品牌效应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如岳西茭白2001年就注册了“大别山”牌商标,但产品大都是以大包装形式直供一级批发市场,导致品牌很难随产品到消费者手中,市民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不是岳西茭白,也不知道如何买到岳西茭白,造成一流品质、二流价格。
做大做强还需多方努力
“水生蔬菜想要做大做强还需多方支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专家们建议说,首先要加强水生蔬菜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地方资源的原生境保护,同时收集转移至近似地区种植保护,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抗性等进行鉴定和综合评价,开展提纯复壮,同时集成应用杂交、诱变、分子标记等手段,创制具有特异或目标性状的新材料或新种质,从而选育出适合安徽省种植的优良水生蔬菜新品种。
强科技,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加强企业、政府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集成创新适宜产业发展需求的标准化技术,如轻简化、省力化田间管理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连作障碍治理技术、集约化育苗技术,采后商品处理及加工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通过现场观摩、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形式,增强种植户对农产品的安全意识,使标准化技术得到全面推广,确保产品品质稳步提升,效益逐渐提高。
抓龙头,保障效益可持续增长。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其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上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实现规模降本和由数量型到质量型转变。经营主体要侧重于产品品质和价值的提升、经营价值的增值,延伸种苗供应、栽培技术、冷链贮运、精深加工和销售等一体化,加强一二三产融合,形成健康的产业链,提高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保障农产品效益可持续增长。
促调控,适度规模发展。目前水生蔬菜整体规模已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因此必须控制产业规模,突出水生蔬菜供需紧平衡的理念,避免水生蔬菜生产面积增长过快。从成本收益、降低短期波动的角度考虑,新增产能要以设施水生蔬菜和加工型水生蔬菜为主。
重采后,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在水生蔬菜集中产区,引导并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配套预冷、贮运保鲜等设施设备,推广先进实用的贮运保鲜技术,降低腐损比例,扩大销售范围。按照产品特点和目标市场需求,配备必要的清洗、分级、包装等设备,按照操作技术规程进行处理,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树品牌,提升产业影响力。加大培育现有品牌,如岳西“大别山”牌茭白、庐江“金坝”芹芽和“柳风”荸荠、“天长龙岗芡实”等,支持企业参与国内外展销展示,提高“皖菜”品牌的知名度。鼓励企业和地方政府,积极打造和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知名商标、地理标志认证商标等,注重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加工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大“生态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和绿色、有机蔬菜品牌创建,通过创建著名品牌,打造高端商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