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肥东:包公故里劲吹节俭“清风”
发布日期:2021-11-19 浏览次数:1412
90后张文是安徽省肥东县众兴社区后备干部,今年办了一场“不一样”的婚礼。接亲、迎亲、跨火盆、拜堂……传统婚礼仪式一样没少,左邻右舍都来帮忙,令人称道的是“婚礼特省钱”,如果宴席在当地饭店办,一桌至少2000多元,而家里请来“农村宴席服务队”,参照“包公家宴”的标准,一桌18个菜只收820元,光盘又不浪费。
“外面的人情我们一律不收,推掉了15桌,就办了8桌,光桌席就省了3万多元。”张文说,最让自己父母欣慰的是,媳妇娘家一分钱彩礼没要。
“包公家宴”上的是什么菜,能让婚礼变得简单朴素起来?
近年来,高价彩礼、豪华宴席、人情攀比……令年轻人的结婚宴负担不轻,无形中也助长了铺张浪费之风。
在包公的家乡——安徽省肥东县,纪检部门结合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依托包公故里独特的千年廉政文化资源,打造“包公家宴”品牌,划定农村人情消费和宴席酒菜标准,意在引导干部带动群众破陈规、树新风,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做到为群众的荷包“减负”。
翻开统一的“包公家宴”菜谱,可见精美凉菜20道,可口热菜20道,主打荤菜28道,共68道菜。规格分“家常宴席”和“礼宾宴席”,从16个菜品到18个菜品,价格从600元到800元,可以照单选择。
这里每道菜的名字都很有寓意:大葱炒白干被称作“清白人生”,糯米挂面圆被称作“圆梦小康”,蒸米粉肉被称作“蒸蒸日上”……猜菜名,成了肥东餐桌上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人们围坐一桌,边吃边聊的同时,涵养了美德,传承了文化。
“包公家宴”已经成为肥东县享誉全省的廉政文化品牌与餐饮品牌,走进各大餐饮饭店、机关食堂,纳入公务接待标准,也以“流动宴席”的形式进入千家万户,如今还配备了数十家专门的食材基地,从源头上为群众守护食品安全。
考虑到不少农民进城后,家里没有地方办宴席,肥东县部分有条件的社区将闲置的学校、厂房等资源利用起来,升级改造为“包公家宴大(小)食堂”,为群众的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提供了“新去处”。
“亲戚朋友都反映食堂干净,菜味道好、还实惠,家里有事情都主动到这来办。”撮镇镇先锋社区59岁的居民李用兰说,去年婆婆去世,白事就在社区的“包公家宴小食堂”办的,一共办了10桌,共计花了万把块钱左右,李用兰现在逢人便夸“包公家宴”好。
“食堂由社区对外承包,不以盈利为目的,服务员来自社区志愿者队伍,遇到红白喜事,大家都会来帮忙。”在肥东县纪委监委委员童冬梅看来,禁止大办宴席,不能一禁了之,只堵不疏,必须考虑到群众的生活习惯,顺应他们的现实需求。“只有把‘包公家宴’当作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去办,真正替群众办实事,移风易俗工作才能获得一致认同。”她说。
记者在先锋社区活动中心采访时看到,楼房的入口旁加装了一部崭新的电梯。原来不少居民反映,社区食堂所在楼层较高,老人上楼不便,为此社区筹资安装了电梯。“开展‘学党史 办实事’活动以来,我们充分收集群众的诉求,不断完善“包公家宴”人性化细节,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撮镇镇政协联络组组长吴庆海说。
“包公家宴”与时俱进,如今又推出2.0版。今年8月底,家住撮镇镇大费社区的彭心怡考上大学,她和社区12名“准大学生”一起“品尝”了升级版的“包公家宴”。在社区的组织下,他们向老师及父母敬献鲜花并表白,聆听在校大学生的“金玉良言”,并参观当地企业、了解用人需求……“尽管没有了宴席环节,但以这样的方式开启人生新篇章非常有意义,感恩老师和父母非常有仪式感。”彭心怡说。
肥东县在提升“包公家宴”精神内涵基础上,继续创新移风易俗活动模式,倡导不办“升学宴”、拒办“谢师宴”,在社区举办高校学子欢送会,赢得家长、学生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 上一篇:东城文传公司奏响创城最强音
- 下一篇:肥东农民尽享文化盛宴